宁夏农业供水末级渠系改革,人工运河建设对下游农业有何影响?

 admin   2024-06-10 15:29   10 人阅读  0 条评论

对于宁夏农业供水末级渠系改革的这些题,以及人工运河建设对下游农业有何影响?的话题,想必很多人都想知道,下来听小编详解。


本文目录

一、人工运河建设对下游农业有何影响?

通常指依靠水利、灌溉设施满足农作物需水量,实现稳产高产的农业。灌溉除了满足水的需要外,还可以调节土壤温度、湿度、土壤空气和养分。某些形式的灌溉还可以给土壤施肥并冲走盐碱。灌溉农业通过发挥上述作用,提高了土地的生产能力,是一种能排、能灌、稳产高产的农业。


各大洲大江大河两岸,如亚洲的长江、恒河,非洲的尼罗河流域,都发展了灌溉农业。我国的繁荣昌盛与灌溉农业的发展密切相关。例如,战国时期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大片农田得以灌溉,成为著名的“天府之国”,其作用至今仍在发挥。此外,关中平原、宁夏平原也出现了发达的灌溉农业。灌溉农业的另一个含义是指在自然降水很少的干旱、半干旱地区依靠水利工程设施发展起来的农业。


二、黄河为什么被称为宁夏的母亲河?

黄河是我国的母亲河。黄河对于宁夏回族自治区有着更为特殊的意义。黄河自南向北流经宁夏。自古就有“黄河富天下宁夏”之说。


主要原因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地处黄河上游,很少受到黄河负面影响。黄河为宁夏提供灌溉水源,滋润着宁夏平原,使宁夏平原成为富饶之地,素有“江南一块”之称。农业文明时期,优越的农业生产条件造就了肥沃的土地,这一切都得益于黄河水源的灌溉。故有“黄河富天下宁夏”之说。此外,西部的贺兰山脉在冬季阻挡了西北季风,使宁夏平原的气候更加温暖。


三、宁夏古代修建了哪些水利工程?

艾山运河;汉运河、胡运河、御史运河、白家运河、光禄运河、尚书运河、七沛运河、特金运河;唐莱运河、汉盐运河;黎王运河;铁渠、新渠、红花渠、良田渠、曼陀罗渠——均为唐莱运河、石空渠、白运河、枣园运河、中运河、嘉禾运河、陵阳角运河、同济运河、七星运河、铁渠等支渠陵阳运河。滇渠、流清渠、胜水渠——以上即在今中宁、大清渠、惠农渠、长润渠等。详细说明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黄河灌区始建于清朝元寿年间。西汉时期-公元前122年-公元前117年。当时进行大规模农耕,“引江谷以灌田”。东汉时期,该地区还发展了水利和农业。大规模灌区建设《魏书》。《刁雍传》记载富平西南三十里有艾山,旧渠从山南引水灌溉河西农田。北魏太平真君五年——444年,博古鲁镇都尉刁勇在旧运河口下游筑坝,开渠四十里,连通旧运河,灌溉土地四万多公顷。《水经注》记载,黄河可从青铜峡东引水,灌溉农田。唐代,宁夏引黄灌区有博古鲁渠、汉运河、胡运河、御史运河、白家运河、光禄运河、尚书运河、七沛运河、特金运河等。北宋初期,宁夏曾是西夏政权所在地。《宋史--《夏国传》记载今银川、灵武一带有唐莱渠、汉延渠,无旱涝之忧。1032年至1048年,还修建了全长300里的李王运河,这很可能是艾山运河的重建。元朝元年,郭守敬恢复宁夏灌区。明清以来灌区的发展。明代除沿用旧运河外,还有铁运河、新运河、红花运河、良田运河、曼陀罗运河——唐莱运河、石空运河、白运河、枣园运河、中华运河等支渠,运河、嘉禾运河、陵阳角运河、通济运河、七星运河、铁运河、陵阳店运河、流清运河、胜水运河——以上名称出现在今天的中宁等运河中。清康熙四十七年,开通大清运河,灌溉唐莱、汉延运河之间的高地。雍正四年(1726年),惠农渠开通。取水口位于汉盐渠河口下游,灌溉汉盐渠以东地区。同年,开通长润渠,灌溉惠农渠以东与黄河之间的滩地。以上三大运河与唐莱运河、汉延运河并称河西五大运河。民国时期,宁夏灌区分为河东区、河西区以及青铜峡上游的中卫、中宁区。据1936年的资料,有近3000条支渠和总长2600多英里的干渠,共灌溉农田约18000公顷。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始建于1958年,20世纪60年代中期建成后,宁夏灌区得到迅速发展。


四、宁夏灌区怎么样?

宁夏灌区的引黄灌溉在清代也得到了很展。清康熙四十年——1708年,在黄河西岸贺兰山东麓开凿大清渠,全长75里,灌溉农田1213公顷。雍正四年(1726年)又修建惠农渠、长润渠。惠农渠灌溉农田2万多公顷,长润渠灌溉土地1000多公顷。这些运河与原来的唐莱运河、汉盐运河并称河西五大运河,使宁夏灌区的水利事业得到空前的发展。


五、中国有多少条大运河?

12个频道。其中比较重要的运河有10条。


明代,宁夏也是重要的边防地区。当时,东起辽东,西至陇西,沿明长城驻兵,设立九座军事重镇。宁夏占据两个地方,分别是宁夏镇和固原镇。前者属今银川市辖,后者属今固原县辖。明朝还实行军事戍备制度,军队驻扎在边境城镇,驻军占40%,耕地占60%。为了满足农耕的需要,他们在宁夏平原发展农田水利。


银川平原面积大、耕地多,仍是明代农田水利建设的重点。多次组织力量修旧渠、开挖新渠。有时项目的规模更大。例如,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在唐莱运河以西开凿了300多里的航道。因此,银川平原的灌溉面积较多。据统计,嘉靖年间——公元1522年—1567年,仅河西灌区的汉盐、唐莱和河东灌区的秦渠、汉渠就有水浇地13000多公顷。


开辟新灌区是明代宁夏水利建设的一大特色。明代以前,宁夏平原的水利建设主要集中在面积较大、耕地较多的银川平原。这里建有两个灌区,即以秦渠、汉渠为主要灌渠的河东灌区。以汉盐、唐莱为主要灌溉渠道的河西灌区。威宁平原虽然也有建筑,但规模较小。


明朝除了注重河东、河西灌区的建设外,还在规模较小的威宁平原上修建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灌溉系统。就这样,开辟了一个新的灌区,即威宁灌区。明代,该灌区有记载的灌溉渠道有蜘蛛、流清、圣水、石空、七星等12条。其中,除蜘蛛渠在元代已有外,其余大部分都是明代新建的。每条大渠可灌溉土地三四百公顷,小渠可灌溉土地约百公顷。总灌溉面积2000多公顷。


清朝时期,宁夏平原的水利建设取得了许多成就。特别是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先后修建了大庆、惠农、长润等一批重要渠道。大清运河开凿于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渠口距唐莱渠口二十五里,距底汉盐渠口五里。运河全长75英里。该航道位于唐莱运河和汉盐运河之间。灌溉两运河之间1200多公顷高地,尾水流入唐莱运河。惠农渠开凿于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运河口在汉盐运河口下方。运河长370英里。这是当时宁夏灌区最长的运河,灌溉农田2800多公顷。长润渠也于雍正四年开通,乾隆年间曾两次修葺。位于惠农运河下游东侧,全长136里,水浇地1700公顷。


由于清朝除修复旧运河外,还修建了多条新运河,当时平原上有新旧运河30多条,加上支渠,看上去像蜘蛛网一样。其中比较重要的有10条,被誉为“宁夏十大运河”。这十大运河中有3条在河东灌区,即秦运河、汉运河和天水运河。其中5条位于河西灌区,即汉盐运河、唐莱运河、大庆运河、惠农运河和长润运河。威宁灌区有两条,即梅里渠和七星渠,是由蜘蛛渠演变而来的。民国时期,宁夏也有一些水利工程,开通了规模较大的云亭运河。运河长100多英里,可灌溉2000多公顷农田。十大运河中,天水运河其实规模较小,远不如云亭运河。


明清及民国时期,宁夏灌区的水浇地面积一般在2万公顷左右。正如中国传统文化中前面提到的,通过不断的水利建设,两千多年来,这里一直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粮食产区,素有“江南堡垒”之称。


然而,在古代,不可能在黄河这样大的河流上修建水坝,将水位提高到很高。相反,只有在没有水坝的情况下,才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屏障来获取水,该屏障将河面约1/4分开。石坡坝将水引入运河。结果,由于水位上涨幅度不大,渠道难以布置在较高位置,控制灌溉面积受到严重。灌溉面积长期徘徊在1万至2万公顷左右,未能取得重大突破。


同时,宁夏历史上的水利也缺乏必要的排水设施。土地盐碱化继续加深。例如银川地名的由来就反映了这种情况。这里不是盛产白银的平川,而是充满了盐碱,表面洁白如银。新中国成立后,情况开始好转。青铜峡高坝的修建和渠道位置的调整,使水浇地面积迅速增加到4万多公顷;排水管网的建设也降低了土地盐碱化程度。


六、中国现有的渠道灌溉工程有哪些?

1.四川都江堰


都江堰最早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古代无坝引水的代表工程。它以其技术特点而闻名,从长江支流岷江引水灌溉成都平原,创造了“天府之国”的美誉。目前灌溉面积超过1000万亩。


世界上最古老、最著名的水利工程中,古巴比伦王国在幼发拉底河上修建的纳尔汉谟拉比运河和古罗马的人工运河早已废弃。唯有都江堰历久弥新,长盛不衰。


2-广西兴安灵渠


灵运河位于广西兴安县。始建于公元前214年,全长37-4公里。连接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是中国古代南北水运的重要通道。它也是当今世界上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人工运河之一。与都江堰、郑国渠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水利工程”。


3-浙江省龙游县江西岩


江西岩位于浙江省龙游县。已有680多年的历史。运河源头从曲江支流灵山港引水。利用河中沙洲筑上下堰,以引水。它灌溉30,000至50,000英亩农田,并向该县供水。灌溉渠沿线利用高差建设了多个水能利用设施。


江西堰自建成以来,经历了近700年,期间遭遇过不下60至70次特大洪水。但堰体、坝体从未被完全破坏,体现了其较高的设计技术水平。


目前,龙游县正在重建石面桶堰,修建新水坝。


本文地址:http://5858jm.com/post/40482.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admin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